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有着上万年的栽培史。作为世界三大主粮之一,水稻是中国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在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出版社在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下,于2021年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嘉兴、湖南长沙两个主场联合推出《稻花香里画丰年:一粒米的时空旅程》稻作文化展,全景展示我国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本次展览策划人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审稿团队为中国水稻研究所。展览一经推出得到广泛好评,观众纷纷表示,通过欣赏百米手绘长卷,对中华农耕文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种轻松活泼的科普方式也让青少年们更加珍惜粮食,感恩丰收。

  让我们沿着“一粒米”的旅程,穿越历史长河,找寻稻米最初的印迹.....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起源于中国的水稻,与小麦、玉米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谷物,是全世界绝大部分人的主粮,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排名世界第二,总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单产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水稻强国。

  在党的百年华诞,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之际,我们邀您一起,在“小米粒”的带领下,穿越千年历史,纵横神州大地,感受水稻的神奇魅力。

 

  小米粒来到了位于中国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这里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小米粒听说玉蟾岩遗址可是自己的“老家”呢,因为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 4 粒稻谷壳,通过科学方法测定距离现在已经有12000多年啦。

  “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证明,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国家。通常我们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如果从水稻栽培的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上下一万年”啦。

  小米粒一直很奇怪一件事情,为什么家族里的成员长得不太一样,有的高高瘦瘦,有的圆圆胖胖;有的是白皮肤,有的却全身都黑黑的?为了找到答案,小米粒到图书馆找来了很多书看,原来水稻家族有很多成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名字和特点。

  按生物学划分,水稻可以分为两个亚种,即籼稻和粳稻。我国北方现在种植基本上属于粳稻,而南方低纬度、低海拔的湿热地区种植的多是籼稻。

 

  小米粒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的,请教了很多人,查了很多书,也看到了好几个关于水稻祖先的传说。

 

  关于水稻的传说很多,但水稻故乡到底在哪里?通过考古活动、挖掘遗址、出土文物并结合现代科学的测定技术,考古学家给出了答案:中国。

  小米粒拿出了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标出了很多稻作的遗址,这些遗址所代表的文明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表明水稻的起源地是中国。

 

  之前小米粒已经去过了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这次小米粒穿越到了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的挖掘现场,这里出土了80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等农业工具。对出土文物的科学测定说明距今 11000~8500 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会种水稻,会制作陶器,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给稻谷脱壳。

  以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小米粒穿越到了1973年,考古学家们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忙碌着,大量的史前文物被发掘出来: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小米粒特别注意到了这里的稻米实物遗存:稻谷、稻壳、稻叶、茎杆的堆积层厚10~40厘米!

  河姆渡遗址被称为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南方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它的存在,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变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认知。

 

  这次,小米粒穿越到了距今 5000年前长江下游有一个叫“震泽”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这里气候温润、水网密布,人口很多,农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城。

  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耕地、城墙等各种遗存,以及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上万件遗物,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关于水稻的起源地,小米粒发现了一组数据:截至 20 世纪末,我国共发掘出180 余个稻作遗址,如果按照数量标注,会发现它们多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为密集,下游集中在太湖地区,中游集中在湖南、湖北两省。

  从这些遗址分布可以看出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推广路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水稻以这里为起点向外扩展,并在大约距今5000~4000年,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

 

  小米粒继续时光之旅,经过了夏、商、周等朝代,农业生产工具、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农作物品种选育都不断进步,水稻也从长江流域逐步向北、向南发展,成为五谷之一。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代,当时间来到汉朝,南北迁徙的频繁带来文化与经济交融的程度加深,农业技术又有了长足发展,甚至出现了生态农业的雏形,依据出土文物,我国东汉可能已经出现稻田有鱼的情况了。

 

  洛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它的老城北部,人们发现了含嘉仓。含嘉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迄今发现圆形仓窖400余个。

  史料显示,公元749年的唐朝,全国粮食总量为1260多万石,而这个含嘉仓就保存了580多万石,被称为唐代“天下第一粮仓”。

 

  小米粒穿越到了1000年前的北宋,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稻作技术成熟时期,精耕细作让稻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幅提高,稻逐渐超越粟成为五谷之首,也推动了人口增长、社会繁荣。

  站在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府的汴河边,看到河上航行着来来往往的运粮船只,码头上商人们正在装卸着稻米,小米粒由衷感叹这里的繁华。

 

  中国历史进入元朝,政治中心再次回到北方,北京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

  为了保证北方的稻米供应,元朝每年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南方六路的稻米调运到扬州,再通过大运河输送到中国北方广大区域。

 

  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中心。

  那么,水稻,这个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的作物,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呢?小米粒再一次带着问题出发啦

 

  水稻养育着半个世界,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为解决“吃”的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稻单产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离不开像丁颖、黄耀祥、袁隆平等许许多多在中国水稻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

 

  小米粒听很多人讲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袁隆平爷爷毕生致力于水稻育种,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称号。小米粒的崇敬之情由然而生:袁隆平爷爷值得永远怀念!

 

  很多人都问小米粒:哪里的米最好吃呀,平时爷爷奶奶去市场买米时,也常常不知道该买哪里的米。于是小米粒来到了2016 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现场,全国各地都送来了自己的大米,专家们正在品尝和评审,最后授予五常大米、 响水大米、庆安大米、盘锦大米、宁夏大米、宣汉桃花米、遮放贡米、射阳大米、兴化大米、罗定稻米“2016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称号。这下小米粒知道了,中国很多地方都产好吃的大米呢!

  从新石器时代到21世纪,穿越万年,从长江流域到全国各地,飞越华夏。在时间的旅程里,稻作农业跟着人类文明一路紧密相伴,在空间的广域中,种子又如何变身为雪白大米?

  让我们追随“一粒米”的视角,跨越时空距离,经历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储存、加工、运输全生产流程,见证我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高科技水平和几代农业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的科研成果,感受各地区各民族喜迎丰收的节庆习俗,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感悟农业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

 

  我们跟着小米粒的脚步穿越历史走完了时间之旅,接下来我们继续跟随小米粒的脚步,看看一粒水稻种子到成为香喷喷的米饭,水稻还要经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

  种子发芽成为秧苗,秧苗渐渐长大,克服各种困难,长出黄灿灿的稻谷。然后,稻谷被收集起来,有的被送到粮仓中存放起来,有的被送到加工厂做成大米,走进家家户户。

 

  小米粒首先来到了稻田,将稻重交到了农民伯伯手里,认真嘱咐小心呵护,因为水稻的播种是很精细的。

  播种前,种子要处理一下,这样不仅能消灭种子身上的病菌、加速种子呼吸作用,还能让种子发芽时快速、整齐。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要注意水、氧气和温度,还要防止被小鸡吃掉呢!

 

 

  小米粒说经过农民伯伯的精心呵护,我的小嫩芽已经长得很好啦,接下来我就要育秧啦!

  育秧就是培育秧苗的意思,水稻秧苗十分娇嫩,需要精心呵护,因此秧苗一般集中管理。以前,人们直接把发芽的稻种洒在肥沃的秧田中,精心照顾好几天,秧苗才能扎根。现在,有了机械和大棚,育秧就方便多了。

 

  你知道么,其实除了精心的呵护,我还对住所有要求哦!我喜欢疏松多孔、透气爽水、养分丰富的土壤,因此,在播种插秧前,农民要对稻田进行一系列整地操作,让稻田变得松软、平整。整地十分费力气,不过有了机械的帮助,农民们方便了许多。  小米粒来到了位于中国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这里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小米粒听说玉蟾岩遗址可是自己的“老家”呢,因为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 4 粒稻谷壳,通过科学方法测定距离现在已经有12000多年啦。

  “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证明,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国家。通常我们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如果从水稻栽培的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上下一万年”啦。

 

  随着小米粒越长越高,原来的“小房子”已经不能满足啦!当秧苗长到3片或4片叶子的时候,我就可以“搬家”了,因为此时育苗盘中的秧苗已经十分拥挤了,急需更大的生活空间。插秧就是将它们从秧田移栽到水田中,可以人工插秧,也可以机械插秧。

 

  虽然小米粒搬到了新家,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哟,经常会有一些“不速之客”到访。

  插秧后的水稻将在水田里扎根生长,直到成熟后被收割。水稻在的生长过程中,有时会碰到抢夺营养的杂草,有时会碰到让它们生病的病毒(病菌),有时还会碰到啃食水稻的害虫,因此人们得经常拔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在新家里小米粒继续茁壮成长,每天要喝好多水。但小米粒要告诉大家,水稻虽然是耗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但也不是全程泡在水里生长的。当整片稻田进入分蘖末期时,农民要把稻田里的水都排出去,晒田;等到了拔节长穗期时,再往田里灌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晒田可以增强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可以促进茎秆长粗长壮,防止被风吹倒;可以控制分蘖,减少不能长穗的分枝,让能长穗的分枝获得更多营养。

 

  水稻抽穗后2天内就会开花,一朵接一朵的稻花,从稻穗的顶端开始,自上向下地绽开。大约两个星期,一片田里所有的水稻完成开花。当花开完后,水稻就孕育稻穗了。

 

  当稻穗中的米粒变成白色、透明、坚硬状时,水稻收获的最佳时期就到了。在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不到1个小时,一片田地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秸秆被打碎并撒回稻田,稻谷被倾倒在拖拉机上。

 

  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收获水稻效率高、劳动强度小、受天气影响小,但是在中国很多地方,比如深山之中,这些机械就无用武之地了。在这些地方,农民仍在沿用传统的收获方法。

 

  这是一幅用彩色稻做成的巨幅稻田画,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大约有2个标准操场那么大。我们只有登上20多米的高台,才能看清它的全貌。一望无际的彩色稻让稻田换上新装,让田野美不胜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前来观光。

 

  稻鱼共生系统是生态农业的一种典型范例,演变出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稻鸭共生等多种模式,既可以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双丰收,还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稻谷变成白花花的大米,需要脱掉两层“衣服”。在古代,农民使用水碾、风谷车等传统农具给稻谷去壳。到了现代,农民用上了全自动、一体化的稻谷加工技术,省时、省力、还卫生。

 

  粮仓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中国现在的粮食库存充足,离不开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粮仓。进入新时代,粮仓用上了各种酷炫的高科技,可以24 小时无死角远程监控每一粒粮食的状态,保持每一粒粮食的新鲜度,保证其营养价值。

 

  在中国,根据国家标准,大米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4 个等级。不过米嘛,是用来吃的,自然是合乎口感最重要!当然,食安全要牢记,发霉、长虫的劣质大米千万不可食用。


  稻米营养价值比较高,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多种营养成分。大米加工的精度越高,营养价值就越低。这是因为加工稻谷时,糙米的胚和皮层被脱掉了,而稻谷的营养成分很多都分布在胚和皮层中。

 

  新石器时代,陶制的炊具就出现了,而且品种多样,甑(zèng)、釜(fǔ)、甗(yǎn)、鬲(lì)都是中国传统炊具。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青铜器制成的炊具做饭。到了现代,人们用各式各样的炊具做出美味的米饭。

 

  人类栽培稻谷以后,五花八门的米食相继出现,除了米饭和白粥外,大米还可以做成其他多种类型的美食:有磨成粉再加工制成片状、条状或线状的,有直接用稻米加工成糕点或小吃的,还有做成饮料的。

 

  中国农民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并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反映了农民淳朴、热情、活泼的性格和生产生活态度。

 

  很多人都问小米粒:哪里的米最好吃呀,平时爷爷奶奶去市场买米时,也常常不知道该买哪里的米。于是小米粒来到了2016 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现场,全国各地都送来了自己的大米,专家们正在品尝和评审,最后授予五常大米、 响水大米、庆安大米、盘锦大米、宁夏大米、宣汉桃花米、遮放贡米、射阳大米、兴化大米、罗定稻米“2016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称号。这下小米粒知道了,中国很多地方都产好吃的大米呢!

 

  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对粮食奉若神明,将其看成生命之源,而以稻为主角的祈祷、庆祝丰收的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每到中国农历新年,广西西部的壮族村民们会举办一个重要仪式——蚂拐节,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装在小棺材里)、孝蚂拐(挨家挨户拜蚂拐)、丧蚂拐(测验往年蚂拐骨色),以及举办篝火铜鼓山歌会等。在他们心中,掌管风雨、左右丰收的是青蛙女神,当地方言称蚂拐。这是他们祈祷丰收的重要节日,关系着明年的收成。

  

  从野生稻到各式米食,丰富餐桌;从劳作到创作,彰显文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感谢您跟随小米粒的足迹,完成了这次丰富的是控制之旅,愿您下次品尝雪白大米时,可思之不易,念其艰辛,感恩自然,尊重劳动,珍惜丰收。

 

  中国农业出版社近期还将以展览为基础,丰富内容,创作稻作农业科普绘本,让更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国深厚的稻作文化和先进的水稻生产科技,增强自豪感自信心,加深对“三农”事业的认识,提升粮食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