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首页>最新资讯

让专家智慧更好走进农户和田野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出版纪实

2020年1月10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赵广才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既没有华丽的外包装,也没用高档纸张印刷,但出版15年来却不断再版重印,销售超15万余册,这本《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获奖图书

作者赵广才领取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

一、 围绕重点,选题策划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科技兴农战略兴起,农业产业结构迎来新一轮调整,使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成为全社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创作的源泉,也为图书选题策划提供了历史大背景。

小麦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3.6亿亩,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2%。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面食多样性、营养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促使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由于生产方式和种植技术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严重滞后,同时又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灾害频发、优质高效抗病品种缺乏等多重挑战,产量不高、品质不稳、成本偏高等问题突出,导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优质麦,给国内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因此,迫切需要普及现代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新理念,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的专业图书,以提高技术到位率,缩小竞争力差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农业出版社果断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冲破大田作物选题经济效益低、没人开发的怪圈,将优质小麦生产技术列入出版计划,并寻找长年在生产一线的国家级农业科研人员担任主创者,使作品在萌芽阶段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 打造精品,权威专家共同参与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三农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科技兴农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共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注入了新的创作动力。主创者在2004-2018年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期间,承担了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的科研、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带领团队长期深入全国小麦主产区,广泛了解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深切感受到业界对先进生产理念和新技术的迫切需求。自2004年起,创作团队100余名专家、基层技术人员及麦农在强筋、中强筋、中筋、弱筋专用品质麦区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科研和调查,原创了多项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重大技术成果,并通过分析受众认知和采用行为,明确了我国不同产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技术的推广现状、生产制约因素以及技术优先序,掌握了不同受众技术需求和技术获取渠道,使作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的创作更加有的放矢,满足生产者对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需求。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5%,其中普及和应用我国现代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对提高优质专用小麦自给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这样的主创团队执笔,使作品在技术内容的可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都有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杨天桥(左)参加全国小麦学术会议

三、 服务农民,创新技术实践性强

主创人员基于长期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一线科研实践经历,组织生产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产区100余位专家、基层技术人员及种麦农民联合创作,准确把握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生产特点,编录源自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多项创新技术,以及全国小麦主推技术,有机融合科研、技术推广和科普创作,使作品一经面世就具有很强的原创性、指导性和权威性。如小麦穗分化图及其各生育阶段生产关键技术内容,在农业农村部网站长期专题报道;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曾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中国小麦种植生态区划曾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作品还汇集了诸如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沟播集中施肥技术、小窝密植栽培技术、小麦独秆栽培技术、“小壮高”栽培技术、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晚茬麦栽培技术、稻茬麦适期播种栽培技术、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等国内科学家研发的多项经典优良技术和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舒薇

责任编辑舒薇

作品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将繁琐难懂的科技内容用设问设答形式结合图表和简单计算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原创的种植区划图、优势蘖图、栽培技术表述示意图以及病虫草害彩色图谱等,增强了作品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更加利于农民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真效。

作品自2005年出版以来,主创人员积极依托政府机构,媒体平台,拓宽科普传播渠道和模式,并跟踪在传播和指导生产实际中反馈的信息,对作品内容进行多次修改,及时增补进再版重印图书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作品主要内容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宣讲29次,广播电台宣讲或电话连线112次,在报刊或网络刊载、培训班宣讲等20余次,被中国工程院4位院士评价为“在选题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表现出诸多创新,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对相关科普作品创作具有一定示范作用,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普作品创作事业的发展。”

四、 克服困难,让农民买得起用得上

相比众多图书而言,作品从外观上看确实不华美,也没有吸引眼球的符号,即使是在当下被大多编辑人员最为看重的书名,也只是作品内容的基本表达。但图书责任编辑并没有对作者提出更换书名的要求,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么重大的选题背后作者要花费的巨大心血,责编更看重的是华丽外表背后农民读者的实际需求,是这支主创团队值得信任,以及作品在“三农”领域的社会效益。

优质专用小麦在我国分布广泛,各地生态条件、种植模式和技术需求差异巨大,同时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系统性强,技术涉及面广,要实现将生产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融会贯通,创作出适合受众阅读理解、受读者喜爱又能提升受众科技素养的作品,主创人员经历了五大艰难。一是组建了100余人的主创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国家级科研专家、国家级技术推广专家、国家级图书编辑队伍以及地方专家、基层技术人员、种麦农民等,虽然不易,但却能最大程度保证作品的技术内容质量和出版物质量。二是大范围多层次广泛深入的调研。主创人员与团队成员针对我国十大优质专用小麦区的需求做了坚实而珍贵的调研,调研范围涉及100多个典型县,500余名科技人员,1000多个示范户、种粮大户和种麦农民,调研内容包括区域生产特点、技术采用现状、技术推广程度、农民(户)技术需求、培训现状、技术扩散规律、农民阅读习惯、知识接受能力等。三是内容选择以读者是否受用、文字表达是否深入浅出为标准。主创人员多次赴国外考察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情况,吸取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普及经验。回国后,又在各生态区开展技术推广与普及,从入户座谈到电台宣讲,从电话网络答疑到专家现场会诊等多方搜集资料。确保技术成果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作品初稿成型后,又组织团队人员分区讨论、交叉修改与把关,目的也是为了确保内容科学准确。四是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实践、生产调研、咨询答疑以及技术培训中积累的技术内容,不断充实进作品之中,为打造精品注入了不尽的源泉。五是汲取各方意见不断拓展完善,以适应生产形势的变化,符合生产者的需求,确保作品的先进性、引领性和实效性。作品2005年首次出版以来,历经15年的打磨,共出版了2个版本,再版4次,重印17次,累计印数15.4万册。同时作品始终坚持定价18元不变,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农民买得起、用得上,保证了政府推广用书和农民培训用书,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诚然,作品的成功还有很多因素。但是,归根结底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业出版人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宗旨、初心不改和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科技进步、生产实践、读者需求永远是科普图书创作和出版的动力和源泉。

评论( 0 评论)

书目推荐

西班牙 Sol90 出版公...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相关推荐